发布时间: 2025-11-05
来源:
“抽、排、堵”并非三个独立的选项,而是一个有机整体,必须根据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,统筹规划、科学决策、同步实施、动态调整。
“抽”是救援中最直接、最基础的措施,目的是尽快降低被困区域的水位,为被困人员创造生存空间,并为救援人员进入创造条件。
核心任务:
启动现有排水系统: 立即启动井下所有可用的水泵、排水管路,以最大能力进行排水。
增调排水设备: 迅速从地面或其他矿区调集大流量、高扬程的潜水泵、泥浆泵等排水设备,建立临时排水系统。
多级排水: 如果水淹段较长,可以采取多级接力排水的方式,将水从深部逐级排至地面。
保障供电: 确保排水设备的电力供应稳定可靠,必要时调用应急发电车。
关键点: “抽”的速度必须大于或等于水源补给的速度,才能有效降低水位。这是与时间赛跑的关键环节。
“排”更侧重于对水流的“疏导”和“管理”,通过改变水流路径,减轻核心救援区域的排水压力。
核心任务:
利用原有巷道: 清理和利用井下未被完全淹没的巷道、水仓、泄水通道,将积水引导至更容易排出或对救援影响较小的区域。
开掘泄水通道: 在条件允许且经过精确计算后,可以从地面或井下安全位置,向被困区域上方或积水区施工钻孔或小断面巷道,形成新的泄水路径,实现“自然排水”,极大减轻“抽”的负担。
疏通堵点: 透水事故常伴有淤泥、杂物,堵塞巷道和排水口,需要组织力量进行清淤疏浚,恢复水路畅通。
关键点: “排”是“抽”的有效补充和增效手段,能事半功倍地加快整个排水进程。
“堵”是治本之策,旨在从根本上切断透水水源,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。
核心任务:
封堵涌水通道: 精确探查透水的具体位置和通道(如断层、裂隙、溶洞、老空区贯通点等),然后采用灌注快凝水泥、化学浆液或投入骨料(沙石、织物等)等方式,将涌水通道彻底封死。
构筑防水闸墙: 在关键巷道中,预先或紧急构筑坚固的防水闸墙,将透水区域与生产、救援区域隔离开来,防止水流蔓延。
关键点: “堵”的技术要求高、风险大、耗时可能较长,必须建立在对水文地质条件精确掌握的基础上。但它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是救援后期和恢复生产前必须完成的工作。
单一措施往往存在局限性:
只“抽”不“堵”:如果水源补给量大且持续,排水能力可能永远跟不上进水速度,导致救援陷入僵局,甚至因长时间冲刷扩大透水通道。
只“堵”不“抽”:封堵作业需要时间和条件,在封堵完成前,井下人员可能已因水位上涨而遇难。且不排水就无法为堵水作业创造工作面。
忽视“排”:会导致排水系统负荷过大,效率低下,浪费宝贵的救援时间。
“三结合”的精髓在于:
同步进行,各有侧重: 救援初期,以“抽”为主,争分夺秒降低水位;同时,积极准备“堵”的方案和材料;并利用一切条件进行“排”的疏导。
动态调整,相互支撑: 随着水位下降和水文信息的进一步明确,“堵”的作业条件逐渐成熟,可以逐步加大“堵”的力度。一旦“堵”取得成功,“抽”和“排”的压力将骤减。
系统思维,综合治理: 将排水、导流、封源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,形成合力,以最高效率、最安全的方式解决透水问题。
“抽排堵三结合” 是非煤矿山井下透水事故救援的黄金法则。它体现了 “以人为本、科学施救” 的理念,要求救援指挥部必须具备全面的水文地质分析能力、快速的决策能力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。在实践中,始终坚持这一原则,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救援成功率,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。
*免责声明:本官网所载内容仅供参考,读者不应单纯接受官网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,应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。本官网不对任何因使用本官网所载内容所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