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煤矿行业"安全为天"的理念指引下,如何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每个作业环节是行业发展的永恒命题。通过分析近十年煤矿事故案例发现,90%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都发生在特定作业节点。本文结合《煤矿安全规程》要求,提炼出井下安全生产的七个关键管控节点,为企业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提供参考。
作为每日安全管理的起点,班前会承担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:
四查三交底制度:查人员状态(酒精检测)、查劳保穿戴、查证件资质、查健康指标;交清当班地质情况、设备状态、隐患治理进度
岗位风险预判:采用"手指口述"法对采煤机司机、支护工等关键岗位进行风险预想
案例警示教育:播放3分钟事故案例视频,重点分析同类作业场景的致因要素
机电设备故障是导致事故的第二大诱因,需落实"四位一体"检查机制:
机械系统检查:重点检测采煤机截齿磨损度(不超过15%)、液压支架初撑力(≥24MPa)
电气系统检测:使用红外热像仪扫描高压开关柜,温差超过15℃立即报修
防护装置验证:测试急停装置响应时间(≤0.5秒)、喷雾降尘系统覆盖率(≥85%)
此阶段事故率占全天总量的23%,须执行"五不交接"原则:
现场交接制度:在作业面指定位置进行,避免"会议室交接"
隐患可视化交接:使用防爆智能手机拍摄隐患点位,上传至安全管理平台
双确认机制:交接双方共同测试瓦斯传感器、顶板离层仪等监测设备
严格执行"一炮三检"和"三人连锁"制度:
装药前检查:确认20m范围内瓦斯浓度<0.8%,支护距离符合作业规程
起爆程序控制:实施"撤人→设警戒→验炮→起爆"四步流程
爆后安全确认:通风30分钟后,检测CO浓度<24ppm、温度<30℃方可进入
面对构造带、破碎带等特殊地质条件:
超前探测制度:采用瞬变电磁法提前50m探明地质情况
动态支护方案:根据围岩变形量(≥3mm/h)调整支护密度和强度
应急撤离机制:出现顶板响动频率>5次/分钟时启动紧急撤人程序
建立"三三制"巡查体系:
三级巡查网络:跟班领导→安检员→群监员分层级巡查
三查工作法:查违章行为、查设备工况、查环境指标
三定整改原则:发现问题定人、定时、定标准整改
执行"三步收尾法":
环境安全确认:检测工作面CO₂浓度<0.5%、温度<26℃、湿度<80%
设备停机管理:采煤机退至安全位置,液压支架接顶严实
交接清单编制:详细记录当班生产数据、设备状态、待办事项
结语
通过建立"班前预控→过程监管→闭环管理"的全链条管控机制,将七个关键时刻的管控要求转化为标准化操作流程。建议企业配套开发"智能安检系统",通过人员定位、设备监测、环境感知等物联网技术,实现关键节点的智能化管控,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。
*免责声明:本官网所载内容仅供参考,读者不应单纯接受官网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,应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。本官网不对任何因使用本官网所载内容所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。